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聖人,一個是孔子,另一個就是王陽明。王陽明到底有什麼樣的能力可以和孔聖人比肩,又如何能讓這麼多的中國牛人俯首膜拜呢?
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
心即理、知行合一、致良知
心即理:真理就在你心中,應該向內去求。每個人生活的世界,實際上是由你的內心創造的,這個世界的意義是由你的心賦予的。
知行合一:“知行工夫,本不可離”,知行不能分家,只知道不行動,其實還是不知道。也就是知行一體。
做到這兩點,就可以致良知了。
無論是內求真理,還是知行一體,都離不開實踐。
可以說,實踐精神才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。
等風來,不如追風去
1、等大勢,不如自己造勢
通常人們說,做事要順勢而為,但是王陽明用行動告訴我們,無勢可借的時候,與其等大勢來臨,不如自己造勢。
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的時候,曾經有這樣一場決定性的戰役,就是王陽明繞開寧王主力,攻打寧王老巢南昌。
但是手下兵力不足,強攻未必能迅速拿下,而且還要蒙受巨大損失。
這時候,有人報告王陽明,在城外有南昌軍的一隻千餘人的伏兵。
王陽明計上心來。
他一面給攻城部隊下死命令,要求不成功便成仁。
另一面派一隻精銳部隊伏擊了這個千人小隊,散播整個南昌被包圍的謠言,然後故意放走了驚慌失措的殘兵。
這些殘兵逃入城內,消息傳開,守城將士無不驚懼萬分,加上正面的陽明軍隊悍不畏死,登時氣為之奪,紛紛棄城逃跑。
憑著用計謀造出的聲勢,王陽明順利攻下南昌城,一舉佔領了寧王老巢。
2、與其坐等惡化,不如主動出擊
正德十二年,王陽明贛南剿匪,在經過周密的佈置之後,王陽明在不費朝廷一兵一餉的情況下,贏得了剿匪十多年來的第一場勝利。
但是王陽明在贏下戰爭之後,馬上給朝廷上奏摺,分析了贛南匪情的嚴重,要求朝廷賦予他軍政大權。這是明目張膽的向朝廷要權,明朝建國以來,還沒有哪個臣子有這麼大的膽子。
因為他清楚,這次雖然打贏了,但是贛南匪患太過嚴重,稍有不慎就是禍國殃民的大動亂。
與其等到後來出兵征討,不可收拾,不如現在就把匪患扼殺。
在兵部尚書的力挺下,朝廷終於答應了這個有些犯忌諱的要求。
而王陽明總攬軍政大權之後,上下官場少了掣肘,效率大大提高。僅用一年時間,就清剿了為禍數十年的匪患。
與其坐等事態惡化,不如主動出擊,防患於未然。
3、等“絕對正確”,不如邊走邊改
王陽明的弟子尋求大道的時候,常另闢蹊徑去讀一些雜書,和聖人之道無關的書籍。王陽明卻只是對他們說,將來你們自然會發現聖人之道的妙處,那時候,自然就會去看聖人之書了。所以,王陽明對弟子看雜書,鬼神志怪之類的書籍從來不加以糾正。
王陽明認為,人只有經歷了錯誤,走回正軌的時候,心裡才更通透,之前對聖人之道越隔膜,認識到錯誤之後,就對聖人之道越親近。
這個世界上沒有白費的功夫,哪怕是走錯了路,那也是收穫。
最怕的就是瞻前顧後,小心謹慎,什麼也不敢做。
這樣才真的失去了獲得真理的機會。
等風來,不如追風去。無勢可以造勢,不要等;事情出現惡化的跡象也不要等,抓緊治理,別拖沓;事情哪怕做錯了也不要緊,錯誤也是收穫,總比不做強。
陶淵明有首詩寫道,
盛年不重來,一日難再晨。
及時當勉勵,歲月不待人。
知和行有著很大的分別,只有去做了,才能真正知道它的意義,不要等自己老去的時候,才發現自己有很多事情沒有做,徒留遺憾,豈不傷悲。
等風來,不如追風去。勇敢去追,勇敢去嘗試,你將在行動中,開闢人生的新天地。
不論你身處何位,都不可避免的有不順心的事情,有處理不了的局面,有需要朋友安慰你、為你出主意的時候。那麼我們在過往成長過程中,自外而尋的幫助時時讓我們想起,自內而發的內動力和內驅力時時覺得不夠。現在很流行的詞語叫做能量,說的是一個人能否承受不同環境的壓力,甚至能夠影響到其他人,給其他人帶來所謂正能量,這樣的人我們叫做陽光樂天派。不可否認,身邊會有所謂負能量的人,以及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負能量的新聞或者事件。
那麼我們除了研究外國相關理論,比如心理學之外,在我們傳統文化中就有一個強大的心學體系,自王陽明龍場悟出大道之後,經過明代的士大夫和文人階層的傳承,一隻到清代傳往日本,在日本韓國等國家成為很多成就斐然的人士的終身信仰。非常可惜的是,王陽明的心學在我們的教科書中是作為反面教材來說的,是唯心主義,是要受到批判的。豈不知,心力的作用其實強過了解多少知識,強過擁有多少財富。試問,有那個成就大業的人,不是所謂內心強大的人呢?現代商業成功人士,諸如馬雲等,都彷彿有神助般的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從事的事業,從而最終殺出一片藍海。
我相信隨著未來人們的思想不再教條,知識日益豐富,心學的光芒會照耀更多的人,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這朵哲學之花。心學的核心是良知、知行合一。王陽明的一句話“破山中賊容易,破心中賊難”,也是時時可以作為座右銘提醒自己的。
下面分享一下王陽明心學的四字教:
無善無噁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。
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
這四句詩是陽明晚年時總結出來的,其大致的意識:心是沒有正確和錯誤的,事物是有正確和錯誤的。事物的正確和錯誤我們需要知道,我們要做正確事物並且修正錯誤的事物。
如何能夠活出自我,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,也能與周邊關係和諧,相信是很多人的理想。我想王陽明心學的光明,也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燈塔。讀一讀王陽明的傳記,瞭解他的生平,體會他的心路歷程,瞭解他的人生轉折點與應對策略,也會體會出人生就是一次心的修煉。那麼當下遇到的任何難題,都會有勇氣和膽略去面對。以後我會繼續分享陽明心學的一些體會。
今日推薦書
【點擊下方小程序購買】
來源說明:本公眾號轉載文章、文字及使用配圖旨在學習交流,均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部分文章轉發、文字、圖片都來源於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侵權請聯繫我們,我們會第一時間按版權法規定妥善處理與刪除 。非常感恩感謝!
(王陽明簡介)
王陽明(1472-1529),名守仁,字伯安,世稱陽明先生,浙江餘姚人,明代著名哲學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和軍事家。歷任刑部主事、貴州龍場驛丞、廬陵知縣、右僉都御史、南贛巡撫、兩廣總督等職,官至南京兵部尚書,封新建伯,諡文成。有《王文成公全書》傳世。
王陽明一生坎坷,歷經磨難,但崇德尚義,文韜武略,成就卓著,尤其是他創立的“心學”體系,在明以後思想界佔有重要地位,影響深遠,也因此與儒學創始人孔子、儒學集大成者孟子、理學集大成者朱熹,並稱為“孔孟朱王”。其學術流傳至今,堪稱學界巨擘、“百世之師”。清代名士王士禎稱讚王陽明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皆居絕頂”,為“明第一流人物”。
想了解更多
掃描下方二維碼
想了解更多
掃描下方陽明讀書的視頻號
二維碼
想了解更多
掃描下方陽明讀書的櫥窗
二維碼
覺得不錯,記得點贊和轉發哦↓↓↓